一犯罪团伙借营销“关键词”诈骗

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到来,移动互联网投资成为热点。继抢注IP地址、域名后,“关键词”作为第三代互联网名称系统逐渐开始吸引人们注册、运营。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营销“关键词”进行诈骗,成为一种新型犯罪手段。在江苏省无锡市,就有这样一个犯罪团伙,他们注册成立了5家公司,团伙成员多为同学、亲属,团伙内部按照股东、经理、成员进行级别管理,他们专门瞄准持有“关键词”的人进行诈骗。

骗局中,每个环节由不同的人分工“表演”,有的人扮演公司业务员、有的人扮演公司技术总监、有的人扮演“关键词”买家,出价往往上千万甚至过亿元,极具诱惑。

在一年多的时间里,该团伙先后诈骗53人次,非法获利达200余万元。《法制日报》记者今天从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获悉,该院对这起天价“关键词”诈骗案作出一审宣判,31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十二年六个月至六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,并分别处以十二万五千元到五千元不等的罚金。

“买家”出价8亿收购“关键词”

“关键词”是指用户在网络搜索引擎的地址栏中输入某个关键词,便可搜索访问目标网址。据了解,目前“关键词”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经营模式。

在无锡,一个以郑某为首,由“总监”组织、指挥“经理”“业务员”和“买家”组成的团伙,通过分工合作,采用佯装以天价收购“关键词”并需要收取必要服务费等方式,骗取“关键词”持有人大量钱财。

朱先生就是这样被一次骗走了10万元。年逾七旬的朱先生,是某热门网络关键词的持有人。去年6月,他接到杭州某公司电话称,有人要抢注该关键词的支付端口,其公司可以帮助他进行注册工作。朱先生未予理会。

几天后,又有无锡某公司业务员打电话给朱先生,称有买家看中了他持有的关键词,问他是否愿意转让。后双方谈及出价,朱先生试探性表示,之前有人也想买,价格过亿。没想到无锡某公司竟表示“买家”对价格无异议,可以到其公司去三方会谈。

卖家被骗10万“买家”人去楼空

去年6月下旬,朱先生来到无锡某公司,见到了电话里的“业务员”和“买家”。“买家”一口开出了8亿元的价格,“业务员”却插话说,其查到朱先生持有的关键词支付端口已被他人抢注,“买家”立即表示没有支付端口就不进行收购。

“我当时有点慌了,就问该怎么办?”朱先生说,“业务员”喊来了“技术总监”,说是能通过申诉把端口要回来,需要收费10.8万元。为了能够顺利转让“关键词”,朱先生最终答应并当场缴纳了10.8万元,“业务员”表示三天内能申诉成功。

然而,三天后业务员又来电说买家要求做英文版,又向朱先生索要10.8万元。朱先生没同意,随后又接到了“买家”同样内容的电话,朱先生仍没同意。后朱先生再次来到无锡,发现该公司已人去楼空,才恍然大悟。

原来,从第一次杭州某公司打电话来“通风报信”,到无锡业务员的牵线搭桥以及后来“买家”“技术总监”的轮番上场,全部都是郑某团伙导演的一场戏。

团伙呈高学历低龄化特征

据了解,以郑某为首的团伙在无锡开设了5家信息科技公司,通过网络搜索“关键词”后,以电话营销方式向全国各地的“关键词”持有人行骗,波及范围广,已查实的受害人达40多人,行骗53人次,案值高达200多万元,郑某非法获利177万元。

该团伙成员大多是20多岁的年轻人,其中不乏本科生、研究生。如团伙的“部门经理”产某,今年25岁,他刚入职时,公司所做网络推广的业务还属合法生意。没多久,“总监”召开全体员工大会说要转做“关键词”转让的诈骗生意。升任部门经理的产某,在四家公司带领手下骗到了100多万元,其个人分得33万元。

令人唏嘘的是,相比不法分子的年轻,受害人却大多是社会阅历比较丰富并且对“关键词”领域有所涉足的中老年人。这些受害人甚至是从北京等地坐飞机赶来,往返好几趟,最后才发现自己掉进了陷阱。

据该案主审法官周倩倩介绍,这主要与郑某团伙的严密组织架构以及他们早已吃透“关键词”持有人的心理有关。案件中,郑某在无锡各地共注册了5个公司,并且发展自己的同学、亲属等人参与。团伙内部按照股东、经理、成员级别进行管理,有一套完整的行骗流程。骗局中的每个环节由不同的人分工“表演”,并紧密合作,使外人看起来“天衣无缝”。

周倩倩说,作为“关键词”持有人,本身也是通过付出兑价获取“关键词”并使“关键词”的搜索排名靠前,他们对持有的“关键词”有着一定的期望值。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布局周密的骗局,且收购金额大多在千万元甚至上亿元,诱惑非常大。再加上这些公司大多开设在“高大上”的写字楼,更具有欺骗性。

投递:啪啪啪

iseeyou » 一犯罪团伙借营销“关键词”诈骗

赞 ()评论 ()
分享到:更多

相关推荐

    我要吐槽